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吴明提出的《关于调整我国控烟履约机制切实推进控烟工作的提案》指出:早在2003年11月,中国政府就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承诺于2006年1月正式生效后就开始控制吸烟。然而,6年来,“履约领导小组”在控烟履约方面基本上无所作为,国家层面既未指定控烟规划,也未制定全国控烟法律、法规,以及《实施准则》规定的有效控烟措施在我国基本没有实行。建议应对我国控烟履约机制进行调整,成立由国务院牵头的履行《公约》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履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制定烟草控制战略、履约规划及有关政策。

    事实上,“控烟”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目前,拥有3.2亿烟民,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每年约有120万人因吸烟导致的疾病而死亡,如不加控制,这一数字在2020年可能超过200万。拥有众多烟民的中国,如何控制吸烟早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控制烟草危害,我国已开展了很多工作,然而总体而言其效果和民众的期望都相差很远。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至2010年,中国吸烟人数基本没有下降,男性人群的吸烟率50%,遭受二手烟危害的人数达到了7.39亿,因烟草使用死亡人数反而有所上升。

    开展控烟工作是保护不吸烟人群的健康,而不是限制吸烟者的自由。我国目前约有7.4亿人被动吸烟。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将降低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带来的巨大健康危害,保护每一位公民免受二手烟的危害,维护了每一位公民的健康权。无论是吸烟者还是非吸烟者,都会大大受益。

    控烟工作多年而成效甚微,有关方面重视不到位是重要原因。在履约控烟的过程中,公民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固然重要,但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仍然不可忽视。在我国这个烟草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进行控烟工作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必须树立正确的控烟观念,下大力气在社会上营造浓郁的社会氛围。

    因此,“控烟令”面对众多国民根深蒂固的吸烟习惯,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建立在全社会大多数共识的基础之上,由政府担当主角,并出台全国性的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等措施推动控烟工作的开展。从长远看,还需要利用经济手段,抑制烟草消费需求。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40962号 Copyright © 1992-201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东里16号楼906  电话:64983905  传真:64983805 邮箱:catc@catcpr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