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凡委员: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急性”的,那么烟草则是“慢性”的、长期的。

  @陈静瑜代表:只要是在室内,有屋顶的地方都应该禁烟,设置吸烟室等于变相鼓励吸烟。

  @何琳代表:一些声称不含尼古丁的电子烟被发现含有成瘾性的尼古丁。青少年接触尼古丁产品,会对尚未发育成熟的身体造成危害。

  @孙承业委员:不能拿电子烟和某些食品评价做比较。当多种物质混杂在一起,评价应更慎重。

  央视网消息(记者 张恪忞):今年2月底,腾讯通过其官方微博宣布微信表情“禁烟”,那个戴头盔墨镜叼烟的小黄人戒烟了,新表情对着屏幕前的你微微笑;紧接着两会前,一则“代表建议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超1.3亿。2019年,我国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控烟行动作为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之一的专项行动备受关注。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针对“公共场所室内禁止吸烟”和“规范电子烟市场”等议题分分建言献策。

  “控烟立法”不应被搁置

  要开门立法、科学立法、创新执法

  “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急性’的,那么烟草的危害则是‘慢性’的。室内公共场所应当一律禁止吸烟。”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建议,应该尽快重启《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制定工作,调研地方立法成功经验,开门立法凝聚共识,科学立法回应焦点,明确规定禁止在一切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吸烟,保护公众不受烟草烟雾危害,促进人民健康。

  今年两会关于“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的话题上了热搜后,很多网友表示,倡导文明吸烟行为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吸烟人的权益,建立吸烟室。

  对于这些评论,吴凡对央视网记者表示这是对权益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2016年上海市在修订《公共场所禁烟条例》的时候,也面临过这个问题,当时也有很多网友提出,《条例》保护了不吸烟者的健康权益,但损害了吸烟人的吸烟权益。吴凡指出,这其实是个伪命题。首先健康权和吸烟的自由,本身并不是一个对立关系,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偷换了概念。健康权是覆盖所有人的,包括吸烟者本人,而在公共场所吸烟,吸烟者本人也吸了别人的二手烟,对他来说,他也是受害者。《条例》保护的是所有人的健康权益,包含了吸烟者本人。

  吴凡认为,立法规范的是群体行为。每个人在社会中,不仅仅是单一的独立个体,具备生物属性,更多的还具备社会人的属性。立法规范的是室内公共场所禁烟,规范的是在哪里吸烟的行为,没有限制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外吸烟的权利。

  公共场所设置吸烟室?

  效果不佳或变相鼓励吸烟

  同吴凡一样,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今年两会的建议也是聚焦公共场所全面禁烟。

  他指出,一定要有全国性的公共场所禁烟条例的出台,我国目前患肺气肿病人有九千万到一个亿,非常触目惊心,而吸烟是导致肺气肿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公共场所,比如娱乐场所、机场等地方设有吸烟室,实际上是变相鼓励吸烟。“尽管人走了,但是别人的二次、三次被动吸烟还是会很多。”陈静瑜表示,室内公共场所吸烟除了对吸烟者自身伤害以外,更多的是伤害到普通人群。

  关于吸烟室的设置,吴凡认为,关键是现实效果不好,不能解决烟草烟雾污染公共场所的问题。以吴凡所在的城市上海为例,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综合办公楼等公共场所监测数据显示,很多吸烟室里的烟草烟雾浓度超标准一百多倍,即便是对吸烟室门口的监测,门外1米、3米、5米,甚至10米烟草烟雾浓度均超标。

  另一项在上海开展的拦截调查结果显示,吸烟者当中,有超过85%的人是支持公共场所禁烟的,有超过60%以上的人表示愿意到户外去吸烟。这个立法基础不仅仅有民意基础,更重要的还得到了吸烟者的支持。吴凡表示,这种开门立法、科学立法的办法是非常有效的。

  上海自2017年3月1日起,对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以及人群聚集的公共交通工具等候区域等室外公共场所实施禁烟以来,人们的观念明显改变,健康素养不断提升,控烟成效显著。吴凡建议能将此立法经验推广至全国。

  青少年要远离电子烟

  加快相关行业规范的出台

  电子烟在国际市场上是近年来才日益流行的,所以国际相关研究还不想传统烟草制品研究得那么深入。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表明,电子烟产生的气溶胶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物质,电子烟中的各种添加剂成分也存在健康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何琳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这些电子烟包括加热不燃烧、雾化烟等多种类,口味达1.5万余种,而电子烟添加了哪些材料,加入多少,释放哪些物质,目前没有行业规范,而且加热所用电池的安全性没有规定,由生产厂家各自决定。何琳建议,应加快制定电子烟行业规范,让管理有章可循,制定电子烟生产、销售等综合管理办法。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孙承业,作为研究中毒问题的疾控专家,孙承业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评价电子烟危害不应该只看单一物质毒性高低,不能拿电子烟和某些食品评价做比较。当多种物质混杂在一起,评价应该更加慎重,特别是当电子烟用在青少年这个特殊人群身上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査报告》显示,虽然我国电子烟的使用尚处于较低水平,但与2015年相比,听说过电子烟的比例、曾经使用过电子烟的比例和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均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年轻人。15~24岁年龄组人群曾经使用电子烟的比例已高达7.6%,该年龄组人群使用电子烟的第位原因是认为时尚。另有国际研究表明,电子烟的使用容易诱导青少年尝试使用传统卷烟,加快吸烟人群的年轻化趋势。

  孙承业表示,青少年不应该承受电子烟的健康风险,建议市场监管总局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40962号 Copyright © 1992-201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东里16号楼906  电话:64983905  传真:64983805 邮箱:catc@catcprc.org.cn